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新基建如何夯实体系的数字底座?专家这样解读……

因专注而专业的 教育信息化100人 2023-12-16


本文大概

1963

读完共需

6

分钟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吴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等专家学者,从提供强大物质技术基础和应用环境、注重教育公平和网络安全、实现更加灵活个性化服务三个视角解读教育新基建夯实整个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数字底座、基未来教育。



近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与传统基建概念不同,教育新基建不仅包括网络、教室等‘硬’基础设施环境,还包括资源、应用等‘软’基础设施条件,强调的是夯实整个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数字底座。”《意见》起草专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常务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吴砥说,“新基建将对教育产生广泛深远影响。”


01    

提供强大物质技术基础和应用环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停课不停学’,验证了我国教育系统信息化发展的成绩。”吴砥说,“但要清醒看到,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明显差距。”

他表示,我国教育信息基础设施条件仍难以满足快速提升的需求,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融合程度有限和管理服务信息系统智能化水平不足的短板仍然突出。


“此外,数据孤岛的情况也比较突出。”吴砥说,当前各校依托不同企业建有各类教学、管理平台,由于标准不一,造成平台无法互联、数据无法共享,造成资源浪费,制约了教育信息化发挥最大功用。


为全面升级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意见》提出,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从推动网络新基建、平台新基建、资源新基建、校园新基建、应用新基建、安全新基建六大方面着力。


“从技术视角来看,教育新基建是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数字底座。”吴砥解读,新网络、新平台、新安全属于信息基础设施,是支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石”;新资源、新校园是在新网络、新平台、新安全的基础上,孕育出具有教育行业特色的基础设施;新应用则从教学、评价、研训、管理等四大场景进行布局,探索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改革的路径。


“这六大重点方向以强大的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为教育创新变革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应用环境。”吴砥说。


02    

注重教育公平和网络安全


《意见》出台后,舆论普遍对新基建推进教育公平寄予厚望。有评论表示,新基建具有普惠性特点,应用到教育领域中,显而易见的好处是能够缩小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


“推进教育公平,是新基建的应有之义。”吴砥表示。但他特别提醒,如果地方在推进教育新基建的时候布局不当,有可能加大数字鸿沟。


《意见》强调,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本地区教育新基建的实施方案,会同相关部门将教育新基建纳入本地区的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网信规划和地方新基建支持范围。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建议,可建设“互联网+基础教育”财政支持体系,列出专项经费,确保薄弱地区和学校的相关建设,并将中小学生网络学习信息化成本纳入生均公用经费。


近来,网络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安全威胁、攻击行为、不良网站和信息等,也是教育新基建必须直面的难题。


在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助理研究员田海林看来,在实际应用中,学生的个人隐私数据侵权风险较为突出。“以人脸识别为主的新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最为广泛,表面上加强了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监控,但如果对学生的个人隐私数据处理不当,很容易产生问题。”田海林说。


《意见》将“可信安全新型基础设施”作为六大重点方向之一,凸显对网络安全的重视。“要在高效感知网络安全态势、保障青少年绿色上网、加强教育应用的监管上下功夫,健全对算法的备案和审查,特别是要加强对算法技术的监管。”吴砥说。


03     

实现更加灵活个性化服务


未来的教学环境将是人与智能技术高度协同的“人技”结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环境,这无疑对相关各方提出新的挑战。


浙江省嘉善县对各中小学办学采用增量式评价。最近两年,蝉联全县排名第一的,竟是生源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农村学校——里泽中心学校。


秘诀藏在该校对智慧教育系统的高效应用里。校长汪发灯说:“学校极力推进办学与数字深度融合,教学、教研、作业、管理等全部融入数字化,效果显著。”


新基建或将造就无数所里泽中心学校。在吴砥看来,这预示着教育即将发生的重大结构性变革。“教育新基建更强调应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技术,提升教、学、管、评、研的智能化水平,实现更加灵活、个性化的服务。”吴砥建议,要着力提升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积极利用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助教、智能学伴等教学应用,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要借助新基建的东风,组织统筹联通教育领域专家、人工智能专家以及企业人员之间的合作。”田海林说,“产学研一体推动、一体落实,不断实现教育智能产品的代际研发与兴替应用。”


文章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1年08月04日第2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